frog
來自嘉義縣仁義潭內甕國小的蔡淑玲校長,一下子就抓住我們孩子的心!在幾度斷電、沒有電腦、簡報畫面的課堂中,三、四年級孩子的眼神卻依然跟著淑玲校長移動,阿里山下的每個小故事都能引人入勝,過程與結局也都連結著永續發展的實踐,教學不只是專業知識,還包括班級經營與提問引導策略等,課堂功力深厚無比,令人佩服!感謝苗栗縣政府教育處(體健科)挹注經費讓我們發展綠旗生態學校的課程,感謝教導處惠雯主任的規劃與辦理,感謝3-4年級老師協助指導。
臺灣的蛙類目前有36種(包含外來種),根據重要分類特徵可分為 6 科,分別為樹蛙科、赤蛙科、狹口蛙科、叉舌蛙科、蟾蜍科及樹蟾科,其中又以樹蛙科種類最多有14種,其次為赤蛙科共10種,狹口蛙科有5種,叉舌蛙科4種,蟾蜍科及樹蟾科物種最少,各為2種和1種。
蔡淑鈴校長專研蛙類多年,帶領大山的孩子辨識蛙類的外觀特徵,也透過示範和引導讓學童模仿蛙類的鳴叫,因而讓大家對於蛙鳴聲印象深刻。這樣一來,一旦我們要到野外尋找蛙類時,即便無法親眼看到蛙類,也能從蛙鳴聲去判斷是什麼蛙?此外,淑玲校長也從阿里山的生活趣事中分享人類與蛙類的關係,例如蟾蜍入中藥的故事,夜晚時聆聽莫氏樹蛙的搖籃曲入睡,以及蛙類吃掉許多人類不喜歡的小害蟲…等,每個小故事都能將孩子的專注力集中在課堂裡,教學知識與課室經營能力都令人佩服。
在蛙類的世界裡雌、雄比例非常懸殊,雄蛙要費勁地「鳴叫」才能獲得雌蛙的青睞進而有機會進行假交配、繁衍後代。每一種蛙類的鳴叫聲並不相同,不像人類倚靠「聲帶」發聲,主要是用氣囊發出聲音的。雄蛙發音之前,先吸一口氣到肺部,再把肺部的氣體擠到咽喉,震動聲帶而發出聲音,聲音及氣體又一起被送到喉部下方或是側面的「鳴囊」,由於氣體將鳴囊鼓大而成為聲音的共鳴腔,具有放大鳴叫聲的作用。
蛙類對於農藥、殺蟲劑與水質都非常敏感,是自然環境最重要的生態指標,周遭環境沒有蛙類,就代表環境已經惡化,很可能有汙染問題,我們厭惡的有害昆蟲也少了許多天敵,對於陸域的生物多樣性影響很大,如何兼顧農業發展與蛙類生態的維護,是我們應該關心的課題。感謝嘉義縣內甕國小蔡淑玲校長在10月15日(五)這天為我們上了一堂有趣的永續發展目標課程!(苗栗縣大山國小,110-10-1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