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誕節前夕最令孩子期待的是聖誕老人的到來,然而,若沒有飛天的雪橇就不會帶來聖誕老人的歡樂;那麼,是誰在幫聖誕老人拉雪橇呢?是麋鹿?梅花鹿?還是駝鹿?答案是生活在寒冷地區的「馴鹿」。本單元課程就以聖誕老人的坐騎─馴鹿作為動機引起的契子,讓孩子學習分辨不同種類、不同型態的鹿及其生存的棲地,接著讓孩童觀摩以校園枯樹枝所製作的馴鹿造型作品,進而開啟「樹枝動物創作」的學習課程。本課程第1節為校長公開授課,其後的4節課由偉豪主任、明芬老師協同教學。
創作的第一階段是「材料選擇」。教師提問:「為什麼我們要使用校園撿拾的樹枝來進行創作?這樣有什麼優點?」一位孩子回答:「如果做錯的材料可以回歸大自然,不會像塑膠垃圾問題那樣沒有辦法處理。」另一位提到:「使用木頭創作,材料比較容易取得,在校園就可以找得到。」接著,教師帶領學童走出教室、在校園中撿拾各種枯枝、種子,並且引導學童觀察校園樹木的外觀特徵或樹枝型態,包括臺灣欒樹、樟樹、龍柏、二葉松等,一位學童聞了聞之後說:「樟樹有特殊的氣味,好香喔!」另一個孩子做了分析:「臺灣欒樹的樹皮感覺比較光滑,而二葉松的樹皮比較粗糙、顏色比較深。」
第二階段的任務是「設計思考」。教師引導學童在學習單上寫下自己想製作的動物是什麼?並且把自己要創作的「動物」畫下來,同時思考牠的外顯特徵為何?例如,幫聖誕老人拉雪橇的雄性馴鹿有著一對明顯的犄角,鴕鳥有巨大的身軀和細長的脖子,以及一雙修長的腳。接下來的時間,有的孩子畫下一隻犀牛,有的孩子畫了穿山甲,也有孩子畫熊、馬或是麻雀,「我選擇領角鴞是因為牠長得很可愛!」「我覺得鴕鳥的製作流程比較簡單。」「之前我有看過書上說,長頸鹿原本脖子沒有那麼長,為了吃到大樹上的樹葉而演化出長長的脖子,很有趣!」每個孩子都畫出了自己喜歡的動物。接著老師再引導學童思考:「若要使用『樹枝』來製作這隻動物,哪一種樹木的枯枝型態最合適?需要考量樹皮的顏色嗎?」緊接著,還要學童估算製作時所需要的和尺寸,包括枯枝的長度和直徑,以及數量等,這樣就完成了「樹枝動物設計草圖」。
接下來是「切鋸部件」的階段,本階段的任務首重「安全」,大家都要安全地操作手工具。教師提問讓孩子思考將設計草圖轉化為實物的過程,「要如何製作每一個部件?」「如何組裝或黏合每一個部位?」以及這些工作「需要使用哪些工具?」經過充分的思考與討論,教師逐步地指導學童操作固定木頭用的「桌上型虎鉗」,用於切鋸木頭的「手鋸」,剪斷細枝的「斜口鉗」,以及可以鑽孔的「手搖鑽」等,每個孩子透過兩兩同儕合作的模式,操作這些手工具來處理樹枝以「生產出」各個部件,也就是動物的頭、軀幹、肢和其他外顯的器官構造等。
第四階段是「部件組合」,動物的軀幹與頭、四肢的組合是採取「接榫」的方式,例如在「軀幹」和「頭」的部件上分別鑽孔,並製作一支接合的「榫頭」,榫頭兩端沾上少許「樹脂」後分別插入「軀幹」和「頭」的孔洞中進行黏合,這樣做出來的作品比較牢固!待所有學童完成作品,就進行同儕創作的觀摩學習。
課程結束前的分享,一個孩子提到:「製作樹枝動物非常好玩,就像是組合積木玩具一樣,而且這些零件都是我們自己製造出來的。」另一個說:「過程中碰到很多困難,要不斷地去解決,完成之後就覺得自己成長了很多,因為學習到了解決困難的方法。」在這一次的設計思考與動手實作課程中,學童不僅認識校園常見樹木的外觀特徵與樹枝型態,也能分辨常見動物的外部形態並且以之進行模型設計與創作,在創作過程也學會安全地操作手鋸、斜口鉗、手搖鑽等手工具,同時學會如何與同儕合作,也學會如何欣賞與發掘他人創作品的優點,這些都是孩子必須學習的核心素養。(苗栗縣大山國小,110-12-2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