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裡的大樹偶有枯枝產生,那便是孩子們進行創作學習的最佳自然素材。這堂課,我們利用樟樹、臺灣欒樹的枯枝製作原木色鉛筆,而色鉛筆的底板則是以回收紙板製作,紙板不大卻也能展現孩子精緻藝術創作的天份,自然素材搭配回收紙板確實產生不少永續的美感,讓每一支色鉛筆都獨具風格,深具特色!彩虹之美,在於多色共存,教室裡的學習夥伴不也如此?同學間應該要彼此尊重與欣賞,每個人都有與眾不同的權利。
課堂開始先由教師進行安全教育,接著示範測量樹枝長度,安全操作手鋸的要領,以及使用手搖鑽在樹枝上鑽孔的技巧等,隨即展開分站小組指導,由惠雯主任、偉豪主任、琇暉老師、俊麟老師和兩位副會長夫人協助安全引導與工具操作指導,從木頭切鋸、鑽孔、打磨、嵌入筆芯到紙板彩繪與包裝,都是由孩子們親手完成,多數孩子都是人生第一次操作手鋸,算是一次相當難得的體驗學習機會。
海洋塑化與污染的問題日益嚴重,例如西元2015年全球塑膠製品僅9%被回收,有12%被焚燒,其餘79%堆積在掩埋場或自然環境中(Geyer et al., 2017),在學校教育過程中如何減少塑膠材料進行學習,將是校園「減塑」的必要行動,本校教師因此規劃了校園枯枝、資源回收物再利用的學習課程,因而符應教育部《重大議題─環境教育議題》課程綱要中倡議之「能源資源永續利用」理念,學童提到「使用木頭創作,材料比較容易取得,在校園就可以找得到」,「做錯的材料,可以回歸大自然,不會成為沒有辦法處理的塑膠垃圾問題」,我們實踐了校園減塑行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