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16日 星期五

寶貝海洋─海洋保育類野生動物探索

每年的4月22日為「世界地球日(Earth Day)」,5月23日為「世界烏龜日(World Turtle Day)」, 6月8日為「世界海洋日(World Oceans Day)」,6月16日則是「世界海龜日(World Sea Turtle Day)」,這些紀念日提醒著我們有許多海洋野生動物正面臨著生存危機,以孩子們印象最深刻的海龜為例,當前全球海龜種類僅存7種,在臺灣海域就能觀察到5種,因此本校教師規劃了「海洋保育類野生動物探索」專題,表現任務包括海洋保育類野生動物的科學繪圖,以及使用環保材料進行動物模型創作,每一隻都是栩栩如生!生態行動團隊能藉此模型來進行海洋保育的解說與分享,不僅連結SDGs第14條目標水下生命,也針對生態學校的WOW環境路徑進行深度學習。



在校訂課程的閱讀素養課堂裡,五、六年級的孩子經由生物科普書籍的閱讀、網路資訊的檢索,探索臺灣海域的保育類生物,以海洋委員會於民國109年所公告的「海洋保育類野生動物名錄」(海保字第 10900032182 號)為主要對象,例如第一級瀕臨絕種野生動物如抹香鯨、中華白海豚、綠蠵龜、玳瑁、革龜(稜皮龜)、鯨鯊(豆腐鯊),以及第二級珍貴稀有野生動物如印太瓶鼻海豚等。這些海洋保育類生物當中,海龜和鯨豚類是學童在日常新聞事件中最容易接觸的,孩子們因此深入探索其生活面貌、生存危機,接著進行科學繪圖以作為模型設計的圖稿。





海洋動物模型的創作素材是以回收的舊報紙為主,第一階段是塑造型態,羽茗老師先指導學童將報紙摺成小紙團,再使用紙膠帶將數十個紙團固定成形,逐步構成海龜、鯨鯊與海豚的樣態。由於每一個紙團之間存有空隙,而且報紙上的油墨顏色相當豐富,因此第二階段的任務是優化紙團模型,學童使用加水稀釋的白膠塗在模型表層,再覆蓋黏合一層白宣紙,完成之後就會形成一隻全身淨白的海洋動物,為了加快製作的流程,學童還會將模型置放在陽光下曝曬使其乾燥並黏合牢固。











第三階段是上色,塗上海豚與鯨鯊的花色,塗上海龜的體色與龜甲的紋路,這項彩繪工作必須要掌握每一種海洋動物的外觀特徵,為了節省彩繪的顏料成本,羽茗老師準備白色水泥漆與調色粉,再指導學童應用色彩基本原理去調和各種顏色,期使海洋動物模型能更加惟妙惟肖!





感謝羽茗老師的用心與專業指導,雖然大山國小並未設立美術專班,然而老師深信每一個孩子都有與生俱來的天賦與美感,於是在正規部定課程的藝術領域課堂裡很用心地把每一個孩子都當成藝術家那樣地栽培,每個孩子都專注於海洋保育類野生動物模型的製作,不僅學習設計、學習手作、學習意見溝通,也學習各式媒材的運用,藉由創作過程也讓學童更加重視海洋動物保育的議題!孩子們將美學素養與海洋永續素養完美結合,有了美學力,也展現出保育力。此外,這也凸顯出了藝術領域應該是紮根美感素養與創造生活美學的基礎課程,絕對不能是材料包的勞作課程而已!師生善用回收報紙作為創作材料,減少非必要的消耗與廢棄物,能免去家長購買材料的負擔,也是公民善盡減塑責任的實踐行動!(苗栗縣大山國小,112-06-1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