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16日 星期一

空氣汙染與節能減碳(SDG 13 & 氣候變遷環境路徑)

本校執行「環境台灣─校園環境教育推廣計畫」,將環境議題納入校訂課程中實施,第1輪主題展版為「環境×都會」,都會環境議題包括空氣汙染、節能減碳與綠建築等三項,學童在課堂學習之外,也在兒童朝會時間進行分享,以及提出個人節能減碳的目標作為,期能實現「SDG 13 氣候行動」之目標,同時實踐臺美生態學校計畫「氣候變遷」環境路徑之生態行動。

根據環保署資料,臺灣空氣污染源分成境內與境外兩部分,境外空氣污染源占40%,主要來自亞洲大陸,臺灣境內生成的汙染源占60%,主要為交通運輸排放之廢氣與固定污染源,包括火力發電廠、鋼鐵與石化等高污染產業工廠及其他產業加工廠所排放之廢氣。



根據聯合國的統計,城市占地球表面2%以下的面積,卻消耗了全球78%的能源,所排放之溫室氣體占全球60%以上。若溫室氣體過多將會使地球暖化,造成極端天氣的頻率增加,例如:颱風數量與強度的改變、短時間強降雨增加、乾旱等,使得土地破壞與災害發生越來越頻繁,都對我們的生活、經濟甚至是生命造成危害。因此,我們必須節約能源,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以拯救我們自己。



綠建築是指建築物本身及其使用過程在生命週期中,包括選址、設計、建設、營運、維護、翻新、拆除等階段皆達成環境友善,以及資源有效運用的一種建築,換言之,在設計上試圖從人造建築與自然環境之間取得平衡,以達成「生態、節能、減廢、健康」之目的。綠建築九大指標包括:
  1. 生物多樣性指標:增加生物棲地,使物種多樣化。
  2. 綠化量指標:將建築所排放的二氧化碳轉換成植物吸收量,降低二氧化碳濃度。
  3. 基地保水指標:使土地涵養水源,減少都市洪荒。
  4. 日常節能指標:節省日常使用能源。
  5. 室內健康指標:避免有音、光、熱、空氣、電磁等影響室內健康的因子。
  6. 二氧化碳減量指標:使用低二氧化碳排放的建材。
  7. 廢棄物減量指標:運用自動化及規格化,避免浪費。
  8. 污水與垃圾減量指標:減少日常污水與垃圾使用量。
  9. 水資源指標:節省水源。


本次都會主題課程之推動,感謝各班級任導師之指導,同時也感謝教導處規劃學童的公開分享討論,以及家長參與解說活動,期待親師生持續努力實現「SDG 13 氣候行動」之目標,同時實踐臺美生態學校計畫「氣候變遷」環境路徑之生態行動。(苗栗縣大山國小,112-10-1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