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15日 星期三

臺灣海洋探索與生物保育(SDG 14 & WOW環境路徑)

本校執行「環境台灣─校園環境教育推廣計畫」,將環境議題納入校訂課程中實施,第2輪主題展版為「環境×海洋」,海洋環境議題包括認識臺灣海岸、臺灣海洋生物、海洋汙染等三項,除了數位教材的學習之外,學童也探索永續海鮮指南,並挑選自己感興趣的紅燈、黃燈或綠燈海鮮進行探究與科學繪圖。期待每一個孩子都能號召家人一起永續海洋生物,實現「SDG 14 水下生命」之目標,並實踐臺美生態學校計畫「流域、海洋與溼地(WOW)」環境路徑之生態行動。


臺灣面積雖然只有3萬6000多平方公里,由於位處歐亞大陸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的交界,因此有旺盛的火山活動與海水作用,造成陸地上豐富而多樣的地形景觀,總長約1200多公里的海岸線匯聚4種大不相同的地形景觀,包括有:北部岬角海岸、東部斷層海岸、西部沙質海岸、南部珊瑚礁海岸。



由於臺灣海岸線的多樣性及各離島四面環海,再加上緯度、洋流、海潮、海岸地形等因素的影響,發展出大洋、珊瑚礁、河口、熱泉、藻礁、潟湖等等多采多姿的生態系,因此海洋生物高達1萬4115種,包含我們後龍頗負盛名的媽祖魚─臺灣特有亞種:臺灣白海豚(Sousa chinensis taiwanensis),這個族群不超過100隻,是相當需要保育的極度瀕危物種。



由於人類文明的進步、工業的發展,人們長期以來已不經意地將有害物質排入海洋,嚴重污染海洋環境,也損害海洋生物的棲息地。目前海洋污染源來自下列幾個面向:

  1. 陸地:人類日常生活與工業生產的廢料,經由溝渠、河川注入海洋。
  2. 船舶:海上運輸工具的油料外洩,或是將污水傾倒海洋;核能動力船舶或載運核廢料之船舶,將輻射物質外洩進入海洋。
  3. 大氣:核爆試驗所產生之輻射塵透過大氣進入海洋而造成污染。
  4. 海床探勘與開採:人類進行大陸礁層或海床探測及開採時,致使油、天然氣、泥漿外洩,或進行海底採礦而產生大量微粒物質、泥漿等海洋污染物。


本次都會主題課程之推動,感謝各班級任導師之指導,同時也感謝教導處規劃學童的分享討論、羽茗老師指導海鮮生物之科學繪圖,期待親師生持續努力實現「SDG 14 水下生命」之目標,並實踐臺美生態學校計畫「流域、海洋與溼地(WOW)」環境路徑之生態行動。(苗栗縣大山國小,112-11-1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